微波大气遥感,一种关键技术,自20世纪40年代起便以其主动式特性在气象领域崭露头角。作为气象雷达的应用,它能够深入探测大气层,为气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被动式微波大气遥感则在6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面试验,当时的设备成功获取了大气温度分布,尤其是在0至10公里的范围内。
微波大气遥感技术是一种独特的遥感方式,不同于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。它利用微波来摄取物体的景象,具有显著的优势。首先,微波遥感在目标鉴别上表现出色。物质内部的原子和分子会自然辐射无线电波,且不同物体的辐射频谱各异。
微波大气遥感的原理主要基于被动式探测方式,它与红外大气遥感相似,关键在于利用大气中氧分子在0.5厘米波长的吸收特性来测量温度分布。在已知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,通过分析大气中水汽在0.164厘米和348厘米,以及臭氧在0.27厘米吸收线上的微波辐射强度,可以推断这些气体的浓度分布。
气象卫星上携带的微波辐射仪,根据微波大气遥感原理,可以探测云上和云下的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分布,以及云中含水总量和雨强的分布。当海面的风速增加时,波浪造成的泡沫,使海面向上空发射的波长为55厘米的微波辐射增强,在卫星上测得的这个波长的微波辐射,可用以推算海面风速的分布。
1、微波辐射仪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,它可以在有云情况下推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。然而,目前卫星探测温度的精度还有待提高,其均方误差为±2K,尽管对于缺乏地面观测数据的地区,如海洋和沙漠,卫星探空提供的全球温度分布资料仍有参考价值。
2、年4月24日,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,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。至今,我国已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,飞行成功率达90%以上。
3、1960年2月19日,中国成功发射了首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,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的起步。 1975年11月26日,中国发射了首颗返回式卫星,并在3天后成功回收,从而成为全球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第三个国家。
目前,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主要应用于:① 大气环境遥感:气象卫星除能提供卫星云图进行天气研究以外,也能对河流排泄的泥沙混浊流和海上漂油进行监测。利用陆地卫星图像可分析工厂的烟尘污染,如在陆地卫星相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炭黑厂的黑烟尘。② 陆地环境遥感:陆地卫星上也反映大面积水质差异变化。
遥感监测能感知污染源污染范围、污染程度及污染扩散和稀释途径,优于其他任何监测手段和方法;对同一地区重复连续监测,可掌握污染随时问、条件、天气、日照不同而变化的动态数据;不受地理、地形条件限制,全天候工作;与人工操作分析测定相比,具有监测速度快、节省人力的特点。
农业智能: 作物监测与精准农业,卫星图像提供了实时的土壤状况和生长环境,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,确保食品安全。绿色守护: 森林测绘与保护,通过遥感分析,科学家得以及时发现森林变化,防止非法砍伐,维护生态平衡。
环境监测 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、土地利用、资源调查、自然灾害等。
微波大气遥感技术是一种独特的遥感方式,不同于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。它利用微波来摄取物体的景象,具有显著的优势。首先,微波遥感在目标鉴别上表现出色。物质内部的原子和分子会自然辐射无线电波,且不同物体的辐射频谱各异。
与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相比,微波遥感技术有许多优点:第一,对目标的鉴别能力强。由于物质内原子和分子的电动力学过程,任何物体都会产生自然的无线电波辐射,不同物体辐射频谱不同。
优点: 天气和云层影响小: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,受到天气和云层的影响较小。相比之下,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遥感数据容易受到云层、大气雾霾等因素的干扰。 渗透力强: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能够穿透地表、植被、云层和沉积物等物质,对地表下的特征和变化有较好的探测能力。
微波大气遥感,一种关键技术,自20世纪40年代起便以其主动式特性在气象领域崭露头角。作为气象雷达的应用,它能够深入探测大气层,为气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被动式微波大气遥感则在6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面试验,当时的设备成功获取了大气温度分布,尤其是在0至10公里的范围内。
微波遥感的特点: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性 对冰雪、森林、土壤有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有特殊的意义 微波遥感: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的遥感技术,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受地理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,藉以识别、分析地物,提取地物所需的信息。
农业、林业、水文、气象、环境等。根据百度文库资料显示,微波遥感技术具有高分辨率、高精度、高灵敏度等优点,被广泛应用于农业、林业、水文、气象、环境等领域。 微波遥感的原理是利用微波辐射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,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。
起初,中国在遥感领域跟随学习,将概念引入国内,主要在70年代中期,那时微波大气遥感被广泛宣传,并被提议纳入国家发展计划,比国际先进水平晚了约8年。第二个阶段,微波大气遥感发展到自主研发科研和系统开发,被正式列入国家五年计划的攻关项目,如67895和现在的十五计划。
一,我国遥感(测绘)卫星以及地面站建设总体情况 1999年10月14日,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“资源一号”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,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。随后,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2012年,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“资源三号”成功发射。
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、电子、光学、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,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,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。立体。多角度,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。
微波大气遥感的原理主要基于被动式探测方式,它与红外大气遥感相似,关键在于利用大气中氧分子在0.5厘米波长的吸收特性来测量温度分布。在已知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,通过分析大气中水汽在0.164厘米和348厘米,以及臭氧在0.27厘米吸收线上的微波辐射强度,可以推断这些气体的浓度分布。
被动式微波大气遥感原理基本上和红外大气遥感类似,它利用大气中氧的 0.5厘米吸收带探测大气的温度分布。在温度和压力确定的情况下,利用大气中水汽在0.164厘米和348厘米的两条吸收线上、臭氧0.27厘米吸收线上以及其他微量成分在各自的吸收线上发射的微波辐射,探测这些气体的浓度分布。
气象卫星上携带的微波辐射仪,根据微波大气遥感原理,可以探测云上和云下的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分布,以及云中含水总量和雨强的分布。当海面的风速增加时,波浪造成的泡沫,使海面向上空发射的波长为55厘米的微波辐射增强,在卫星上测得的这个波长的微波辐射,可用以推算海面风速的分布。
Copyright © 2021-2024 Corporation. 豫ICP备20015022号. leyu·乐鱼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